课程故事:“筷”乐有你
教师:潘玥
一、活动缘起
每当吃午饭,组长拿好勺子后,孩子们都会因为要大勺子或者小勺子发生一些争执,在一次争执中,蒋子曰说你们都不要抢了,我都可以不用勺子吃饭了,我在家都是用的筷子。周围的小朋友听到也大声地说着我在家也用的筷子,我用的是大人的筷子,我用的是小孩子专门用的筷子,你一言我一语的展开了关于筷子的讨论。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会用筷子吃饭。5-6岁幼儿能熟练使用筷子。幼儿已经进入中班下学期了,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根据幼儿对于筷子现有的浓厚的兴趣以及即将升入大班后要使用筷子的实际情况,进行一次“筷”乐有你的总动员。
二、活动过程
1、“筷子”大调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因此为了了解班级幼儿对筷子喜爱及熟练程度,我们发放了调查表并统计。通过孩子和家长互相协助完成的调查问卷中发现,“筷子大调查”以绘画、讲述的形式进行,提升孩子们经验表达的能力。在过程中,孩子们认识、接触到更多品种的筷子,对筷子的了解更加深入。
2、筷子的由来
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大胆地猜测筷子的由来,在进行一番激烈的讨论后,我们查询了资料,了解到筷子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标志,是中国发明的,至少已经有三千年的历史。关于筷子的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是传说在大禹治水为了节约时间用树枝夹取食物而发明筷子的。
3、畅谈“筷”意
那了解筷子的由来后,与家长们协商后,我们开始了收集筷子之旅。一起看看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筷子都是由哪些材料做成的呢?在调查中有一部分小朋友不会使用筷子,也不是很喜欢用筷子,但从家里带来筷子后,也和周围的小伙伴相互介绍自己的筷子,互相交流自己的筷子是什么样的,有的长一点,有的是扁扁的。
4、“筷”乐初体验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手指头上。”在孩子的眼睛里,筷子有无限的可能,除了可以用来吃饭,还可以用来干嘛呢?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并且用表征的形式将自己的想法呈现。
体验一:夹夹乐
体验二:“筷”乐乐队
5、“筷”乐礼仪
筷子是中华饮食的标志,而筷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广为继承并不断发展的。当我们使用筷子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孩子们将自己知道的关于筷子的文明礼仪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活动总结
筷子在生活中随处所见,甚至日日可见,但孩子们真正关注“筷子”的时刻却是当自己需要使用的时候,他们的行动筛选出了“什么是适应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孩子联系生活中的人、事、物,与他人交流、合作、分享等,积累相关的生活经验。为孩子创设一切有利的环境,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孩子获取经验的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应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进行探索、操作、实践,适度“放手”。关于筷子的故事还在继续,让我们一起“筷”乐探索,“筷”乐游戏,“筷”乐成长。
用户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